(1) 自激振動的原因,有關自激振動產生的學說(原因)主要有以下兩種;
1)再聲顫振,這是一種由于切削厚度變化效應引起的自激振動。產生再聲型自激振動的原因是:切削過程中被加工表面前、后兩轉(次)的切削區(qū)有重疊;后一轉(次)切削振動紋滯后于前一轉(次)切削振紋,且相位差角ψ在0~180°之間。
2) 振型耦振,這是一種由于振動系統(tǒng)各主振模態(tài)間相互耦合、互相關聯(lián)而產生的自激振動。產生振型耦合自激振動的原因是兩自由度振動系統(tǒng)的小剛度主軸落在了切削力與加工表而法線方向(y軸)夾角β之內。
(2)自激振動的診斷
1)再聲型自激振動的診斷,如果機械加工過程中發(fā)生了強烈顫振,可設法測得被切工件前、后兩轉(次)振紋的相位差ψ. 若相位差ψ.位于Ⅰ、Ⅱ象限內(0°<ψ<180°),則可判定機械加工過程中有再生型自激振動產生;若相位差ψ.位于Ⅲ、Ⅳ象限內(180°<ψ<360°),則可判定該振動不是再聲型自激振動。
2) 振型耦合型顫振的診斷,如果切削過程中發(fā)生了強烈顫振,可設法測得z向振動相對于y向振動在顫振頻率成分上的相位差ψ。若相位差ψ位于Ⅰ、Ⅲ象限,則可判斷機械加工過程中有耦合型顫振產生;若相位差ψ位于Ⅱ、Ⅳ象限,則可判定機械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振動不是耦合型顫振。